茶療養生

茶文化發源於中國,茶已經是生活的一部份。在疲倦時喝一杯茶,會感到精神清爽;在豐餐盛宴之後,飲茶可解油膩。作為現代 人,生活忙碌,三五知己,以茶會友;特別是能夠一個人靜靜地喝上一杯茶,慢下節奏,靜思細味生活,也可能是奢侈品。

一杯清茶話古今,悠悠萬事悠然品;品茗是一種享受,也是生活的品味。

茶療的歷史源頭,相傳由神農時代開始。“神農嘗百草,日遇七十二毒,得茶而解之”,茶作為藥物的記載最早見於《神農本草經》,稱為「苦菜」,列為上品。茶聖陸羽《茶經》中說:“茶之為飲,發乎神農,聞於魯周公”。

中藥代茶飲有著悠久的歷史,一般認為始於唐,盛於宋,成熟於清代。唐代醫家陳藏器(約687—757年)撰《本草拾遺》10卷,有「諸藥為各病之藥,茶為萬病之藥」的論述,首提「本草茶療」概念,被譽為「茶療鼻祖」。

由神農時代至唐宋時期,茶療方的演變過程分別以「以茶代藥」、「茶藥結合 」、「以藥代茶」三種形式進行。「以藥代茶」是指以數味中藥沖泡飲用。這種方式由明代開始逐漸成為茶療方的主流。

清朝,宮廷中藥茶更備受推崇,因其易於製作、飲用方便、輕靈精巧、療疾調養、延年益壽的優勢,帝王後妃們非常樂於接受。如溥儀的堂弟 愛新覺羅·溥佳撰寫的《清宮回憶》一文中提到:「太醫給溥儀診脈時,還得跪在地上,診畢即使沒病,也要開 一個方子,叫做『代茶飲』」,則充分體現了清宮太醫將中藥代茶飲用於保健養生、預防疾病的「治未病」理念。

茶藥同用和以藥代茶就是通常所說的中藥「代茶飲」,它是指將中草藥與茶葉配用,或僅選用數味中草藥煎湯或以沸水沖泡數分鐘後,像喝茶一樣飲用。隨著“藥食同源”理論深入人心,大家對於中藥代茶飲的接受度越來越高。

中藥代茶飲具有飲用方便、易於調理,藥效充分、療效顯著,輕靈精巧、甘淡平和,長期服用、緩緩調治,有病治病、無病調理的優 勢。

中藥代茶飲為我國的傳統劑型,是在中醫學理、法、方、藥理論原則指導下,依據辨證或病證結合原則對病情的判斷,從而選方用藥,為防治疾病、病後調理或養生保健提供了選擇。

中醫學又提出「天人合一」的臨證及養生觀念,強調人與自然和諧一致。中醫學認為:人與自然環境,上至天,下至地,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,天與人是和諧統一的;人自身內環境的五臟六腑、氣血津液、肢體九竅等也是一個有機整體。

中醫學認為一切的疾病皆源於陰陽失衡。因此,維持生命的陰陽平衡是養生的宗旨。「茶療」對都市人來說是一個方便的保健養生方法,但如何選擇適合的「茶療」? 

「茶療」的配方可以根據中醫「五行」的理論進行配搭選擇。每個人都因季節不同、人的體質不同及地域性不同,應該選擇不同茶療配方。「茶療」的配方可以根據中醫「五行」的理論及「體質養生」理論進行配搭選擇,此外,因每年有「二十四節氣」,我們可應季節變化,來調整不同的茶療配方。

學會茶療養生,擺脫亞健康;讓中醫走進生活,讓我們一起走進草本茶療世界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購物車